為推動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學習方式的改進,推進課程向生活的回歸,北京市在2015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中,明確提出了部分學科課程要拿出10%的學時開展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要求。這給學校學科課程的設計帶來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是壓縮現有學科課程內容的學習時間,重新研發課程來實現對課程計劃要求的回應,還是立足現有課程內容,引入實踐活動來對現有課程進行重新建構,就成為許多學校面臨的問題。
我在實踐中嘗試基于現有的學科進行綜合性或整合性開發,依托項目式學習課程建構的基本特點進行了以人文、科技、生活為邏輯支持的主題課程研發。該課程不僅實現了基于學科、超越學科、立足實踐、貼近生活的要求,同時還實現了對學生學習方式改變的促進。該課程目前已形成10個較為成熟的課程主題,包含小孔成像、醇醇酒香、惜時如金、樂器之美、指南航海、投石器、燈籠與節、人類進化、火箭的發射、走馬燈等內容。
明確定義,追問課程本質。項目學習是以學科的概念和原理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將作品展示給他人為目的,在真實世界中借助多種資源開展探究活動,并在一定時間內解決一系列相互關聯問題的一種新型的探究性學習模式。
從其定義中我們不難分析出,項目式學習具有以下特點:從學習內容選擇上應與生活密切相關;從學習方式上應體現研究性與探究性;從學習結果上應有明確的成果指向。項目式學習與當前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有其一致性,因此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學校課程自主權的不斷擴大,這種項目式學習的方式也逐漸被更多的學校納入其課程研發之中。
課程開發,立足學科基礎。課程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具有人文價值的現象為基礎,應用科技的方法來進行比較、分析、研究,以引發學生對科學技術興趣及好奇心為目的,以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為基本出發,立足科學、技術、人文的視野,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倡導符合科技生活課程特性的體驗性、探究性、研究性學習方式,從而實現人文精神與科技素養在學生身上的和諧統一,實現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發展的課程目標。
提供策略,定位學習目標。主題課程的實施強調自主研究的學習方式,以解決問題為線索,讓學生能把自己的所學進行應用,達到學以致用、回歸生活的目的,因此在實施中需要須遵循“橋接人文與科技、聯通歷史與未來、從實證邁向思辨”的策略。
以“樂器之美”為例,在主題項目學習中,我們需要先將學習目標按照科學、人文和生活三個板塊進行分解,再分別明確定位。在具體實踐中,我們將科學目標定位為“知道聲音的產生原因、了解不同樂器發聲不同的原因、探究樂音的發聲、滲透科學分類的方法”;將人文目標定位為“知道我國傳統的樂器及基本演奏方法、了解我國樂器的分類及代表樂器”;將生活目標定位為“應用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制作簡單樂器”。
關注過程,提供評價依據。教師可依據不同主題,創設研究情境,引導學生按照“自主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進行研討→得出結論→創新應用”等流程展開。再以“樂器之美”為例,我們按照“聽音辨樂器→用不同的材料制造聲音→用所給材料制造樂音音節,用制作的試管樂器演奏簡單樂曲→選擇家中的廢棄材料制作樂器→一場別具色彩的自制樂器音樂會”等流程開展,整個課程過程完整具體。
在課程結束時,及時提供評價依據,如學習記錄單、樂器制作作品評價等,為課程評價提供依據。
總之,“人文·科技·生活”項目式主題課程創設根植于三大課程建構領域,課程內容在選取上充分尊重學生的直接經驗,并通過課程的完整實施,幫助他們對于直接經驗進行深度加工,形成深層次的理性思維;通過人文與科技的連接實現對學生學習的雙向影響,人文認識為學生認識世界提供了基礎性的認識和視角,科學技術的發展給學生提供了改造世界的現實方法和手段;以高位理解復雜生活情境為旨歸,以生活視域為資源,助推學生理解科技與人文精神內核。我們的目的是希望通過該課程的實施,將學生的學習和知識運用視野擴展到生活領域,打破科技與人文課程設置相對封閉的弊端。
上一篇:放飛未來注意力訓練加盟怎么樣?
因爾美早教中心加盟條件有哪些?高品質教育服務要求不算高